Wednesday, July 30, 2008

序言

传统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飾。在许多国家的城市生活中,虽然人們在日常的生活里多穿着西服,但在節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則会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现。通常,从服飾的颜色或佩戴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不论服饰潮流如何的转变、创新,但是总是觉得自古以来服装界永恒的魅力还来自民族服装。民族服装绽放出来的光芒是与一般流行不同,而且其味道是别具一格就像古老的传说都是不朽,即使时空转移,它依然美丽动人。 从各族的传统服饰,我们不单可以看出她的文化内涵, 还可以了解各族对保留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努力。

新加坡各族传统服飾之比较-----华族传统服飾

新加坡的华族族群以汉族为主流。汉族自三皇五帝到现代,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民族服装随着不同的朝代、外族入主中原等因素而不断的改变;又以唐、明、清朝的服飾为现代人最常用於服装设计之中。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改变。 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 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汉人复辟,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 孙中山根据日本大学的学生服为原本,稍微改动了一下式样,就为汉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 当时中山装除了革命党人外,并没有在民间掀起一场中山装热。
民间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满服和外来西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多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印度传统服饰

印度男性着装一白色为主,传统的男子服装叫‘托蒂’,实际上就是一块缠间的布,上身则穿肥大的、过膝盖的长衫。男子在家一般都穿这种传统服装,舒适宽松。














印度女性服装色彩艳丽,传统服装主要有“莎丽”和“旁遮普服”。 “莎丽”一詞起源於梵語(sati),原意為布料的意思。 最早的莎丽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日常普通裝束。“莎丽”是一块长约6米、宽近2米的布料,穿时配有叫“贝蒂果尔”的衬裙和叫做“杰默帕尔”的紧身胸衣,裹在身上,露出两臂和腰部。莎丽有各种质料,有纯棉、化纤、真丝等,颜色五彩缤纷,图案千变万化,有的富丽华贵,有的典雅大方,有的鲜艳夺目,有的素雅怡人,妙龄少女和少妇穿上莎丽,显得端庄妩媚,走起路来,娉娉婷婷,婀娜多姿,别有一番风韵。
除莎丽外,印度女性最爱穿的是另一种民族服装,叫“旁遮普服”,上身是一条宽松的长及膝部的外衣,一般都在领口、胸前和袖口绣有美丽的图案,下身穿一条紧身的裤子,脖颈上从前往后披一条薄如蝉翼的纱巾,走起路来,纱巾随风拂动,显得潇洒飘逸。

马来特色服饰

在一般情况下,马来人讲究穿着以天然织物做成的服装。最具代表性的马来人的服装,是被称为国服的一种叫做巴迪的长袖上衣,它多以蜡染的花布做成,即使在很正式的交际场合,穿这种衣服的不会失礼。


马来人还习惯穿民族的传统服装。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上穿“巴汝”,即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外衣。下身则围以一大块布,叫做“沙笼”。他们的头上,还非要带上顶无沿小帽不可。
女子的传统服装是:穿无领、长袖的连衣长裙。她们的头上,必须围以头巾。

在社交场合,马来人穿着西装或套裙。但在正规的场合里,绝不允许人们露出胳膊和腿部来,所以,在马来背心、短裤、短裙往往是忌穿的。马来人有佩戴短剑的习惯,他们认为短剑象征着力量、勇敢与智慧。


娘惹传统服饰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华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乍到异地他乡,由于华人数量不多,又没有经济基础,所以没有形成独特的华人社区。 日久天长,南洋华人落地生根入赘本地,和马来人、印度人或其他种族通婚。 他们的后裔,男的称为“巴巴”,女的叫做“娘惹”。
娘惹服饰多为轻纱制成,具有典型的热带风格,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法,而且从西印度群岛引来荷兰衣服的蕾丝花边缀在长衫上叫“可峇雅”,剪裁充分显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笼裙,使姑娘少妇愈加娇媚、婀娜。其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点缀的装饰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乌鱼虫或龙凤呈祥。
娘惹的身上离不开首饰,项链上镶着珠宝,耳坠垂在耳边,胸前的扣牌用金银围裹珍珠宝石,做出极其精致的花纹。脚上穿着用珠子缝缀的拖鞋,既繁缛、矫饰,但又显示着不可否认的高贵与骄逸。

浅谈喜庆节日中的传统服饰

在節庆、宗教仪式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各种族人民多会穿着民族服飾,以示认真和尊重。 尤其在婚礼庆典上的结婚礼服,更是华丽典雅,突显传统服饰的特色。新加坡的各族传统服饰中, 以娘惹、马来族和印度族的结婚礼服最具特色。

娘惹结婚礼服

峇峇娘惹的传统婚礼庆典嚴格地承襲華人的祭祖與婚礼形式。新郎的礼服是一襲清末民初中式服裝,上身是清代素淨的錦袍及瓜皮小帽。而新娘的是結合了唐宋明式鳳冠霞帔和清式馬面裙的中国传統服裝。上身是中国风味的絲綢上衣,配上色彩柔和的沙龙,玲珑曲線毕露,配上馬來式的首飾项鍊,更显出浓浓的南洋风情。

马来结婚礼服

在马来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通常穿着传统服饰,珠光宝气,端坐彩台,犹如君王皇妃临朝一般,向众人致谢。婚礼中的宴请非常隆重,美丽的鲜花、精致的饰物和丰盛的美食。新人们穿着的是最传统的纯手工马来结婚礼服。新郎身穿传统的穆斯林服装, 象是夹金线的竖条纹长袍, 头戴錦織纖維做的馬來頭飾,脖颈上绕着三叠的金项链。胸前装饰了小布囊,腰间插着的是象征力量的马来武器。 而新娘身上的传统礼服是質地厚重的綢緞禮服上綴滿繁複的刺繡及寶石,非常華麗奪目。由於黃色在馬來人的傳統中代表喜慶,新人的結婚禮服乃至於新娘頭上的金屬頭飾都是亮麗的燦黃。

印度结婚礼服

印度人相信在婚礼庆典及特別的時节,在身体上彩绘图案(印度手绘)会帶來好运、幸福及吉祥兆头。印度彩绘是承继印度最古老的人体刺青艺術,這项传統艺术是印度贵族嫁娶時用來祝福之用。 結婚的那天,新娘的手和腳都用一种叫Henna的天然植物顏料画上類类似紋身彩绘,印度話叫Mendhi.
传统的印族新娘礼服是以“莎丽”的设计最为重要。“莎丽”用的布料更是整件礼服的灵魂。豪华的婚礼上采用的是丝质的“莎丽”以真金丝线手绣上复杂精细的花边,再镶上格式闪亮精美的半宝石镜片似的亮片。穿上耀眼夺目的礼服,繁复华丽的图腾和璀璨耀眼的金飾將新娘裝扮得雍容华贵、高雅、而又充满魅力。
印族妇女习惯把自己的结婚“莎丽”保留,传给自己的女儿。他们相信这样可以为新人带来运气和祝福。此外,新娘一般都会采用色彩艳丽的“莎丽”。鲜红色更是他们的首选,因为红色会带给新人幸福快乐的新开始。虽然,白色是西方传统中代表纯净和精洁,但是在印族的观念中恰巧相反,那是代表哀伤和悼念,所以一般印族新娘都不会采用纯白的“莎丽”。
新郎則穿著传統的乳色長大衣(稱為:etchkin)並戴上紅色头巾.并刻意打扮一番和在脸上掛上一种叫喜哈拉的特殊裝飾花串。

略述新加坡各族保留传统服饰的态度与方式

服饰是一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化着的文化体系,并时时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服饰对于该族人民,不仅是其民族身份的标志,也代表了该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的人民,对其传统服饰产生了特殊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实际就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这种热爱之情,是建立在了解、理解其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文明精髓的基础上。



人们往往通过在重要的节日或正式的场合中穿戴传统服饰来表达对自己民族的热爱。 也因为有了这份热爱,才可以让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轮继续前进。
纵观新加坡四大民族,印族、马来族(包括娘惹族)、欧亚族及华族,印、马族在保留传统服饰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随着世界进步,人们都以穿西服为主。 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印族和马来族人更常以传统服饰为日常便服,虽然不象在特别节庆日中穿的精緻华丽,但是却处处表现出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娘惹文化因为后期马来政府刻意的汉化,也便渐渐地消失了。可是,峇峇娘惹的后人却不甘心看到其文化被漠视,积极致力保留娘惹文化特色。
新加坡的华人大部分都是20世纪后移民高潮中由中国沿岸地区迁来的汉族人。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却似乎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族自古代至明代都是宽衣大袖的服装。自清代,汉服便绝迹,及后发展至满服和西服相结合而成的“旗袍”,便被普遍的认定为代表华人的服饰。可是,这并不是真正汉族华人的传统服饰。相反地,自唐代汉服被引进日本,便逐渐形成了今日的“和服”。直至今日,日本人把华人的汉式服装发扬光大,却不见有汉族华人即使在新年这样纯粹汉人节日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民族服装,而以唐装,旗袍来滥竽充数,实在有点可悲。

总结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人口也不过三百多万。根据2006年的人口统计,在这三百多万人中,汉族华人约占75.2%,马来人占13.6%,印族人占8.8%,欧亚裔占2.4%。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在传统服饰方面的资料收集,我们有了一个初步假设,就是印族和马来人普遍比华族人更尊重和珍惜他们的传统文化,也比华人更乐于参与他们的传统习俗。我们发出了100份的简单问卷,旨为求证我们的假设是成立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详见附件。正如我们原先作出的假定,印、马族人普遍认为自己对本族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即使介於14-18的年轻人也认为自己的民族服饰尤胜其它种族。 虽然我们华族同胞并不至於漠视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 不过从他们在生活细节中,例如衣饰已极其西化;对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华人新年等的投入度都显得不太积极,这无疑是对中华文化的承传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
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高度文明的汉民族人口达十亿以上,但却没有保留自己民族传统服装,实在极其讽刺。我们华人应该认真地反思,那些才有几百年历史的马来文化、娘惹文化,都能保存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又该如何呢?新加坡各种族传统服饰的特色,使我们发现人们虽然对时尚狂热的追求,但追求之后,回过头来,会更深刻地理解到传统的意义。也才会明白,只有真正的坚守传统,才能创造出现代的,更高境界的‘新时尚’。相信新加坡各种族传统服饰的和谐碰撞,必会产生更精粹的服饰文化。